2014年第二期处级班第二组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村镇建设工作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积极编制城乡规划,开展创建宜居城乡和村庄整治工作,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镇、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推动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6月中旬,我组到相关村镇进行调研,收集相关材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经验。
一、基本情况
阳江市陆地面积795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3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90公里,户籍人口280万,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刀剪之都、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乡和中国风筝之乡,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全市辖阳东、阳西县和江城区,代管阳春市,设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共有建制镇38个,其中阳春市春湾镇、合水镇、潭水镇,阳西县织篢镇、沙扒镇、儒洞镇,阳东县东城镇、东平镇、合山镇、北惯镇,江城双捷镇,高新区平冈镇和海陵区闸坡镇等14个镇为省级中心镇。至2013年底,全市城镇人口114.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6.97%,比“十五”期末的44.1%提高了2.86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建成区总面积172.61平方公里;行政村693条,自然村8911条。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积极编制多层次城乡规划,促进村镇发展。近年来,我市坚持强化规划龙头地位,按照超前规划,突出特色的思路,认真抓好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以及村庄规划和绿道建设、工业园区等各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一是抓好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科学、合理确定市区、阳春市区、阳东、阳西县城以及各中心镇、一般镇的城市(镇)性质、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等,进一步强化市域城镇功能布局,初步形成“一主、三副、八心、三轴、两群”的城镇空间结构,为各城镇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定依据。二是组织城市、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积极编制《阳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科学地确定我市的城市性质:中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与工贸港口城市;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适宜居住的滨海水岸城市;合理预测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至2020年达到90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81平方公里,按照南进、西拓、东联、北调、中优的方针,以城南为城市重点发展方向。同时,我市还先后修编完成阳春市区、阳东县城、阳西县城、海陵岛、高新区总体规划以及中心镇、建制镇总体规划工作,做到总体规划的全覆盖,促进城镇建设和发展。三是抓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至目前止,全市已编制村庄规划的行政村456个,自然村3156个,完成省级村庄规划试点村289个,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由2009年的7.8%提高到现在的38.8%。四是开展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以及工业园区、绿道、三旧改造等专项规划编制的评估及查漏补缺工作。
(二)积极抓好宜居城乡建设工作,逐步改善人居环境。自省开展创建宜居城乡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该项创建宜居城乡工作,按照省的要求,先后出台了《阳江市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阳江市开展创建宜居村镇“八个一”活动方案》等文件,并多次召开创建宜居城乡工作会议,明确责任分工、层层抓好落实,对创建宜居城乡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方式,在全市开展“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宜居社区”试点工作,扎实推进4个宜居城镇和10个宜居村庄以及59个县级示范村示范点建设工作。阳西县的沙扒镇和织篢镇的鸡乸朗村分别获得广东省首批“宜居城镇”、“宜居村庄”称号,其中,阳西县织篢镇鸡乸朗村获得“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这也是阳江市建市以来首次获此殊荣。江城区金湾社区、阳东县合山社区、阳西县西湖社区分别获“广东省宜居社区”称号。
(三)积极推进我市城乡垃圾无害化设施建设。近年来,为加快我市城乡生活垃圾设施建设工作,改善人居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县(市、区)按照区域统筹、科学设计、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设施共享的原则,根据《阳江市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克服经济基础差、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因素,加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垃圾清运系统的建设力度,累计总投入约1.78亿元,重点建设一批生活垃圾和环卫设施,建设阳西、阳春、阳东三个县级无害化填埋场,为每个镇建设一个以上生活垃圾中转站,为全市8911个村庄(不含市区街道所辖村庄)建设一个以上生活垃圾收集池,逐步建立“村保洁收集、镇运输中转、市县(区域)集中处理”的模式,进一步加快我市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设施建设。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还把建设32个和7个镇级生活垃圾中转站以及3051个和2525个村庄生活垃圾收集池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事项列入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四)积极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省开展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以来,阳江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按照省的要求,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总召集人、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召开了专门工作会议,要求各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印发了《阳江市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拟在全市打造建设4个名镇、70个名村和210个示范村。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并达到省提出“一年初见成效”的要求。一是沙扒、闸坡、合山、春湾等4个名镇建设完善了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文化广场、公园绿化、市政道路等一批基础设施,以及居住小区和五星级酒店等项目,改善人居环境;二是积极编制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在年初,按照省的要求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力争依时完成编制任务。三是加强对农村住宅建设的指导,继续向农村居民免费提供安全适用、节地节材、体现地方民居特色的住宅设计方案,并对名镇、名村、示范村的交通干道和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整体风貌设计,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逐步改善镇、村人居环境。
三、存在问题
我市村镇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珠三角等先进地方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总体进展较慢。一些地方存在“等靠要”思想,对建设投入不足,成效不大,群众满意度不高。二是基础设施难跟上。我市村镇大部分市政基础设施陈旧、不配套,镇貌村貌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三是资金筹措困难。镇级没有独立财政,缺乏足够的财力搞建设,相关设施短期内难以完善及配套,与省创建标准尚有一定的差距。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及建议
下一阶段,我市将根据省、市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实施《中共阳江市委、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我市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和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大力推进村镇建设。
(一)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完善市域、县域城镇体系各层次规划,全面推进城乡规划的全覆盖。积极编制镇、村等城乡规划,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和局限,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要素,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突出本土特色,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格局,构建城市与农村和谐相融的现代城乡形态。
(二)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关于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实施意见和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一是积极打造市域“一主三副多中心镇”的城镇体系格局,逐步形成以阳江市中心城区(江城区、阳东县城及周边的雅韶、红丰等一体化发展区)为主中心,海陵岛、阳春市区、阳西县城为副中心,各中心镇为骨架,各小城镇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二是充分发挥县城镇和中心镇服务于县域发展的职能,完善其公共服务配套,拓展其发展空间。提升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形成辐射周边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中心,重点发展农产品集贸市场、农业服务等职能。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抓好宜居城乡建设。认真开展宜居城乡考核,抓好市级宜居城乡示范镇、示范村的规划建设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县级示范村创建工作,力求一年出成效,两年实现目标,以点带面,建成一批康居、乐居、宜居,具有阳江特色的宜居城乡。二是抓好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要把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及生态文明村、卫生镇村、中心镇村、宜居镇村等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统筹运作,协调推进,确保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继续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工程,积极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城市(城镇)总体规划,进行城乡统筹布局。加快城镇生活、产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村保洁收集、镇运输中转、县处理处置的城乡垃圾处理模式,加快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要达到80%以上。各城镇要建设一批生活垃圾运输中转站、生活垃圾收集点,配备相应的人员及车辆。继续加大阳春、阳东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工作力度,尽快完成规划选址、征地、立项等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动工建设;做好全市镇级生活垃圾中转站和村庄生活垃圾收集池建设工作。
(五)几点建议:一是建议省加大对垃圾处理设施的资金投入。对包括我市的欠发达地区在建的城镇垃圾处理设施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确保项目早日建成运行。二是由于受到交通、经济基础条件的影响,我市的镇村两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短期内难以配套及完善。因此,建议省财政加大对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等欠发达地区的公共配套设施专项资金支持力度。